人類吃蟲行不行? 美科學家在非洲推昆蟲蛋白質
Fisher 出身伊利諾州的學者家庭,高中畢業後,花兩年時間騎腳踏車探索歐洲、學習法文與木工;返美後就讀愛荷華大學生物系。大學時,他在 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(史密森尼學會熱帶研究所)兼職,在巴拿馬工作一年,看見「熱帶地區的昆蟲種類繁多,如雨點般傾瀉而下」,他從研究植物探索轉向愛戀蟲蟲。
過去25年,他的研究基地設在舊金山的 The Academy of Sciences,職涯發現1000種螞蟻,其中有900種來自世界第4大島、非洲東南部近海的 Madagascar(馬達加斯加)。在 COVID-19 疫情爆發前,Madagascar 是他另一個田野研究的重地;不只是盤點螞蟻,更大的目標是協助保護自然生態。Madagascar 島擁有世界上5%的動、植物,是研究生態活生生的實驗室。自1950年代以來,當地近80%的森林遭農民砍伐,用於畜牧業,每年仍有森林繼續消失。以往當地人還會獵捕瀕臨絕種動物補充蛋白質。
Fisher 告訴記者,保育森林、研究當地生態,唯一的方法是找到蛋白質的替代來源。
猜猜看,Fisher 的提案是什麼?答案是「昆蟲蛋白質」。
他的研究團隊尋找可永續發展的方式養殖食用性昆蟲,蟋蟀是其一。以 Madagascar 學校營養午餐加蟋蟀粉為例,他們發現,學童反應比吃藥更好、更健康、效果很明顯。
Madagascar 70%的人口以某種形式吃蟲,已有400年歷史。對世上多數人來說,「以6腳蟋蟀蟲蟲、取代4隻腳牛豬」仍有心理藩籬需要跨越。
「減少吃肉」是人類未來的飲食趨勢。Fisher 的目標是開發一個「昆蟲工具包」,可調整為符合各地需求的解決方案,在挽救生態同時,幫助解決貧困地區人們營養不良的問題,甚至有一天當人類飛上火星時的太空食物。他說,「食用昆蟲蠻美味,只要你願意試試看」。
本新聞授權來自中央通訊社 cna.com.tw
Comments
Category: Default, LifeStyle生活, News 新聞, Whats Hot, 健康Health, 科Tech
Connect
Connect with us on the following social media platforms.